一剑春秋_第四十九章 大朝会(下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十九章 大朝会(下) (第1/3页)

一场自乾安二年以来,三十年未曾召开过的大朝会,不光牵动着咸安城修士的心,也让整个天下为之关注。
  很快,等到各项有关这场大朝会的消息流传出来,天下震动。
  出身京城米家的恭妃,被册封为皇后,母仪天下。
  米家的绝世战将米晟,即日离京,外放丰州。
  早年曾出身李砚山门下的陈谨言,由原本的通政院副院首,擢升为玉州巡阅使,巡查玉州,择日离京。
  各界的将军、界主,亦有大量的人事调动。
  ……
  一条条政令,每一条放在平时,都是足以彻底改变离都的庙堂走向。但是,当这些政令同时发出来以后,大家却感觉有些麻木了。
  难不成,陛下是打算将之前三十年都不曾展现出的勤勉,在这一天全都展现出来吗?
  问题是,陛下难道就没想过,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动,对离都乃至整个大离直辖十界,到底会有多大的冲击吗?要知道,皇帝陛下这次提到的人事变动,至少也是正三品以上。这些官员,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城,哪一个不是身兼要务?一下子调动了这么多人,会涉及到多少人和事?事后又会引来怎样的变化?
  没有人知道。
  不过,当这场大朝会结束之后,人们开始细细反复琢磨这些政令的时候,大家渐渐发现,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人事调动背后,似乎每一个调动,都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调换,而是另有深意。
  而且,这其中的深意,深不见底。
  随着一声尖细嗓音的响起,一声‘无事退朝’,这场乾安年间有史以来最特殊的大朝,终于正式结束。同时,大家还得知了另外一个消息,那就是接下来的时间,会暂时恢复往日的廷讲和朝议。这意味着,皇帝陛下连续三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,将会就此终结。
  大朝会结束以后,朝臣们沿着那条咸安城中轴线一路步行,通过大安门离开宫城。在这一路上,大家相互扎堆。这个时候,扎堆的地方就很有讲究了。
  不说那些远道而来的诸界界主、经略使、将军,单说这些离都官员,彼此之间关系便错综复杂。如今的离都庙堂之上,以首辅李砚山为首的这座山头最大。朝中很多年轻官员,皆是被首辅大人提拔栽培出来。这些官员,自然以李砚山为首,被称之为李党。李党之外,次辅余福因为早年曾担任过闻道院的院首,很多出身闻道院的学子,则是以余福这位座师为首,也可以称之为余党。
  除此之外,以庆王爷为首的一干宗室勋贵,则可称之为庆王党。其他几位阁臣,亦是皆有朋党。
  话说回来,官做到他们这个位置,不管想不想做事,手底下都会聚集一堆人。就算大佬没有结党营私之心,下面的人为了自己的礼仪,往往也会相互勾连,形成一张谁也逃不脱的关系大网。
  当然,结党,未必就要营私。
  比如这些年来除了儿子一事之外,一直极受人尊敬的首辅大人。虽然手底下依附者众多,但首辅大人却从不偏私。哪怕是身为李党最得意门生,如今已经外派玉州的陈谨言,以往只要犯错,首辅大人一样重罚。
  然而,以几位阁臣为首划分的山头,其实只是一种粗略划分而已。离都朝堂上的真正脉络,远比这些要复杂太多。比如说,以三位皇子各自为首的几大皇子党,以京城几大家族为核心的几大世家党,还有以是否早年入学闻道院的院派和非院派……
  许许多多的关系,将整个离都朝堂罩在其中。便是皇帝陛下,也逃不出这张大网。
  在这场大朝会之后,大家走出宫城时,那种三三两两的抱团离开,无疑便是最好的写照。
  远道而来的十界界主、经略使、将军,虽然是地方上的大佬,但并不意味着在朝中没有关系。比如身兼远东经略使和将军两职的乐北亭,便和他那位亲家庆王爷走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