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真名士也 (第1/3页)
月流港损失很重, 这次出港的大小船只统共一百八十多艘。在风暴来临前安全返回的有一百三十多艘。约五十艘海船至今未归, 下落不明, 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未上报的民间私船。这部分船只安全性差,很难抵御那样级别的风暴, 多半是有去无回了。目前只能寄希望于未归的船只离海岸线较远,还未来得及返航了。 李靖梣坐在密室中,听着国舅夫人充满唏嘘的汇报,前些日子收到东宫递来的消息, 叫他们短时间内不要再有行动,并且把以前拖而未决的账全都处理了。国舅一家很是不解。如今朝廷的巡查御史到来,他们才明白过味儿来,后知后觉殿下的英明决断。 海家在先皇后发迹前只是渔洋县的普通渔家,和动辄能追溯到清宗辈的功勋外戚相比, 他们的根基实在孱弱得可怜。当年老国丈在世的时候, 家里的子侄也是读过几年书的,本有机会走仕途,但先皇后以外戚不宜掌权为由,否定了他们出仕的打算,改走商路。 三十年的风云变幻, 多少外戚荣光一时, 最后都落了个身名俱灭的下场,只有不涉官场的海氏留存至今, 慢慢在商场上积攒出了一点实力, 能够确保家族衣食无忧。足可证明, 海皇后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。所以当国舅和国舅夫人听到李靖梣说,要带几个子侄上京谋些事情的时候,二人的脸色绝非是喜悦。 海国舅本来想发言的,习惯性地看了眼国舅夫人。国舅夫人也看了眼海国舅,给他递了个慎重的眼色,海国舅干咽了口唾沫,谨慎道:“只怕,只怕家里头那些小子,不是当官的料……” 李靖梣平静地直视着这位舅舅,年过五旬早已是鬓发斑白,说话谨小慎微,明显中气不足,大概是常年带病导致的。 “要不,要不,我去问问他们。”见李靖梣没有表示,海国舅立马颓了。 倒是国舅夫人“咳”了一声,笑着对李靖梣道:“殿下有心栽培母家,我们自然感激不尽,只是,咱家那些子侄都闲散惯了,只会做生意,不会当官。遇到当官的都怵的,妾身担心他们资质鲁钝,会给殿下添麻烦。” 李靖梣并不认同,“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。日后加以历练培养,必成栋梁之材。舅母还有什么不放心的?” 国舅夫人笑得慈眉善目的,“既然殿下抬举,我们没什么不放心的了。这些小子能够追随殿下,那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。望殿下日后多加锤炼鞭策,不求通达显贵,只求能给殿下多个助益。” “国舅夫人果然名事理。” 从密室中出来,海国舅一脸忧心地附耳夫人,“你怎么就同意了呢?咱家那几个小子,当官能成吗?” 国舅夫人瞪了他一眼,“不能成也得成。你还没看出来吗?殿下这是要建立自己的势力,所以必须要用信得过的自家人。” “可是先皇后不是……” “此一时彼一时了。先皇后当年朝中有太子,太子身后有皇上,还有太傅和百官,皇太女背后有什么?几乎什么都没有。本来有个驸马的,结果也没了。和北边的关系名存实亡。她要不提我都替她急了。现在好了,去了我一块心事。” “你有什么心事?” “我问你,从老国丈到你,咱们才历了几代?” “两代。” “那你觉得还能撑过几代?” 海国舅认真地想了想,伸了俩指头,“两代。” 国舅夫人鄙视了他两眼,“你还挺看得起自己。如果东宫没了,咱们也就在这一代了,你还想有两代。” 说着转过回廊步子不由自主地加快,“你去把几个爷家的小子都叫来,咱们都好好张罗一下这件事,把那些不成器的先剔掉一波。对了,别忘了叫上三爷家的音书。” “叫音书丫头做什么?丫头也能当官?” 国舅夫人闻言横了他一眼,“我倒是想留她下来打点咱家的生意,可是事得分轻重缓急,东宫要没了,咱家也没生意可打点了。放心,殿下会给她找到事情做的。” 正厅里,国舅爷和国舅夫人上座,二国舅、三国舅、四国舅,分列下座。一窝小的按照高矮个在厅中排成两排,皆茫然无趣地瞅着一圈表情严肃的长辈,后面几个还在窃窃私语: “今个是要召开宗族大会了吗?怎地这般隆重?”“不知道哎,我才在被窝里睡觉呢,就被老娘揪出来了。”“应该不是,枝安哥哥没来,在外头算账呢,他是长孙,宗法大会肯定不会缺席。”“宿关哥哥也没来,不知道是不是陪他小媳妇去了”“但是大伯母表情有点吓人哎,不是宗法大会,把大家聚这么齐要干什么?”“不会是谁又犯了错,连累了我们吧?” 国舅爷看看底下那些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子侄,越看越碍眼。 下巴抬抬,拿手敲桌子,“怎地这么没规矩,大人没发话,小子就底下窃窃私语,成何体统?” 但他在家中一向听国舅夫人的,导致他在小辈中也很没有权威,话一发下来,众小辈都齐刷刷看向国舅夫人,看到她首肯,这才正经地摆好了样子。 “看来,咱们家真的要正一正家风了!”国舅夫人倒是没有像往常一样“忤逆”夫君,维护她所钟爱的小辈们,反而附庸了他的意见。 堂下小辈们一脸惊讶的同时